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的现代诠释与应用 李书有 (南京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 前 言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,起源于人居环境的选择与宫室营造的需要而产生的,它是以周易哲学为理论依据,属于周易术数之一。“风水”概念最早于晋代郭璞的《葬书》中才出现,汉代称之为“堪舆”。汉代之前,根据其起源于人居环境的选择与宫室营造的需要,可称之为人居环境学。 本人是从事周易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专业工作者,其主要研究领域为:周易经传与易学体系研究;周易与道家、儒家、阴阳家关系研究;周易应用探索。在周易应用探索中,涉及到周易哲学与决策管理,周易与人居环境学。 本人以“周易与人居环境学”为题,“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的现代诠释与应用”为副标题,探讨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在人居环境选择、营造、调适方面的理论与应用,及其与中国古代天文学、地理学、生态环境学、建筑学、美学、社会学、伦理学、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关系,以达到批判地吸取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的合理内涵,为选择、营造、调适人与自然环境、社会人文环境以及人之身心健康、和谐、事业兴旺发达的人居环境服务。 本人之所以没有简单以“风水”为题开展研究,这是因为“风水”概念在后来的发展中已经泛化,涉及内容庞杂,其中不乏迷信成分;加之一些江湖术士以其骗取钱财,败坏了“风水”的名声。因此,一提“风水”就使人与封建迷信、骗取钱财混为一谈,不加分析地加以批判、否定。此次研修活动,虽对“风水”加以“建筑”与“文化”限定,使之与泛化的“风水”相区别。然而仍然引起一场风波。因此,本人的讲题,仍以原本采用的讲题“周易与人居环境学”,副标题为“中国建筑风水文化的现代诠释与应用。”以免引起误会。 本讲题拟份以下五部分: 一、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的产生、发展与演变 二、周易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的哲学理论依据 三、周易研究是中国建筑风水文化研究的基础 四、周易哲学指导中国建筑风水文化健康发展 五、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与现代国际生态建筑理论 一、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的产生、发展与演变 1、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产生于人居环境选择、营造的需要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有目的性,表现在住所上,就是有目的选择适应人居的环境,营造适应人居的居室及活动场所。 《易传·系辞上》中说:“上古穴居而野处,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,上栋下宇,以待风雨,盖诸《大壮》。” 《诗经·大雅·緜》中说载:“古公亶父,陶复陶穴,未有家室。古公亶父,来朝走马,率西水浒。至于岐下,爰及姜女,聿来胥宇。” 《诗经·大雅·公刘》中说载:“笃公刘,既溥既长,既景乃冈,相其阴阳,观其流泉。其军三单,度其隰原。彻田为粮,度其夕阳,豳居允荒。”景:同“影”,测量日影以确定方位;相:视、观察、察看。这是我国最早描述选择人居环境的记载,已包含了后来建筑风水文化的辨方位,测山冈、察阴阳、观流水等主要内容。 《尚书·召诰》:“成王在丰,欲宅洛邑,使召公先相宅。” 《尚书·洛诰》:“召公既相宅,周公往营。”(插图1、2) 从考古发现,我国远古的部落定居,已具有建筑风水文化的相关认识。如,半坡村原始村落(插图略) 黄帝陵(插图略) 我国历代王朝都重视都城的选址、营造,如古都长安、洛阳、南京、北京,都经风水大师的选址、营造。(插图略) 2、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春秋战国是我国哲学高度发展的时代,产生了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的道家学派,也产生了以德为本的儒家的伦理思想体系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《易传》,以儒、道两家思想阐释《易经》,将占筮之易,发展为哲学易。《易传·系辞下》中对《易经》的产生作了阐发。提出:“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”仰观天文,俯察地理,中通人和思想,成为我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的基本理论框架。 我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与天文、地理有密切的关系。《吴越春秋》中载: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择建都城:“相土尝水”,“法象天地”。 《管子·水地篇》中说;“地者,万物之本原,诸生之根菀也,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。水者,地之血气,如筋脉之通流者也。”对水地关乎人之美恶、贤愚、性情作了精辟论述,为建筑风水文化提供理论依据。水地对“风水”有其独特影响,先秦地理学,即后世“风水”的前身。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,也称“堪舆”,这一概念是西汉《淮南子》的《天文训》中提出的。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解释是:“堪,天道;舆,地道”。“堪舆”实为“天地之道”。 中国古代最早使用“风水”概念,到目前为止,一般认为是出自晋人郭璞所传古书《葬经》:“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。……古谓之风水。风水之法,得水为上,藏风次之”。 “风水”一词出自《葬经》,《葬经》是讲“阴宅”的。这是由选择人居环境,延伸到为死人选择墓葬。这与我国古代祖先崇拜思想是密切相关的。祖先崇拜思想认为,祖先死后仍庇荫着他们的后代。为祖先选择墓葬对其后代有重大影响。因此,即按照人居环境选择学原理,为死人选择墓葬,即选“阴宅”。而原本的人居环境选择在“风水”中称之为选“阳宅”。 选“阴宅”是从人居环境选择引伸出来的,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,在封建时代,其重视程度甚至超过选择人居环境。现代,我国已经统一实行火葬,虽然还有一些人对选择墓地仍然重视,但已失去了原来意义,也与现代文明大相径庭。而我国古代“风水”中对人居环境选择与调适理论,现代仍有其借鉴意义。因此,我们这次讲“《周易》与人居环境学”,就是试图对我国古代“风水”中的人居选择与调适理论,即选择“阳宅”理论,作一现代诠释与应用。 3、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与中国古代天学、地学、人学的关系 “天地人合一”是我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的基本原则,因此,我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必然与天学、地学、人学密切关联。 我国古代天文学很发达,伏牺氏画八卦时就“仰则观象于天”,即上观天文。《易经》离卦的《彖传》中就指出:“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”。我国古代哲学认为,天道是人道的依据。天之日、月、星、辰对人的影响至关重大。因此,历代皆重视天文。天文学是为我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的重要天文依据。 我国古代地理学也很发达,因为我国古代是以农业立国的,农业文明与地理学有密切关系。因此,我国古代早在夏代就有了地理的著作。《尚书·夏书》中就有了《禹贡》篇,把当时中国划分为九州,记述了各区域的山川分布。 从夏之大禹就重视水土的治理,“大禹治水的故事”千古流传。汉代之后,历代史书皆有《地理志》。汉代的《水经注》记述我国河流水道137条。到北魏《水经注》又加补充河流水道1252条,地理学是我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的重要地理依据。 我国古代人学有其独特的成果,我国古代医学是以《易学》哲学为其理论依据,注重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统一,古代易医同源。我国古代医学发明的人体经络学,是人之生理机能的精辟理论。 我国古代哲学以心性理论为基础,建立了独特的人学理论。因此,我国古代人学为古代建筑风水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人学理论依据。 4、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的流派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众多流派,而从其所根据的理论,基本上分为两大流派,即形法派与理法派。 形法派,注重空间外形,包括宅外形法与宅内形法。宅外形法,包括宅外的山川形势,即山峦、流水、道路等客观外在自然生态环境的选择;宅内形法,包括宅内形状、天井、排水等宅内环境。多依《阳宅十书》等书为依据,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人居环境选择的理论与方法。 形法的五大要素:觅龙、察砂、观水、点穴、取向。(插图) 地址的原则:依山傍水、山环水抱、藏风聚气、坐北朝南、前低后高、前窄后宽、方正居中等。(插图) 理法派,注重从时空上考察人体与地理气候、地磁场变化、山水方位的关系。 理法派在考察山川形气时,特别注重罗盘,在宅内外以罗盘定方位,并依阴阳八卦、十二地支、天星、五行为其理论原则,并与人的命理配置,以达到“天人合一”。 理法派中又分为三元派、三合派、九星派等。这些派别中又有小的流派。(插图) 5、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的现代评价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的现代评价褒贬不一,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这是正常的现象,因为近代以来,西方科学传入,以其严密的逻辑、科学的实证,逐步成为现代主导文化。以西方科学为标准,对待中国传统文化、传统科学(历史统称之为方技,包括风水),皆被视之为非科学:再以科学与迷信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推断,非科学者即迷信。因此,中国方技多被视为迷信。实则,中国传统文化、科技与西方文化、科技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文化、科技,各自独立发展了几千年,自有其各自独特价值。近些年来西方文化中心论逐渐被世界多元文化协同发展所取代。现在正处在这一转换的过程中,因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,从各自的视角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,包括“风水”,必然出现“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”。因此,对中国古代“风水”的评价归纳起来,基本上有三种观点。《中华读书报》1999年6月16日,以半版的篇幅刊登了四位专家、教授(其中三位是名牌大学建筑学教授)的不同评价。 一种观点认为,“风水”之说绝对不是什么科学,而是阻碍中国人去发展科学的祸害。 另一种观点指出,有些学者片面地理解中国文化,认为“风水”不能和西方的思想体系接轨就是迷信的,对“风水”不加研究就加以否定,这本身就是一种迷信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(风水学)与建筑生态学的步调是一致的。 第三种观点认为,“风水”里大部分是迷信与糟粕,但也内蕴着某些科学和合理的成分,如果将这一部分的意义和作用无限夸大,则会曲解了中国古人对建筑空间思考的真正内涵。 二、周易是中国建筑风水文化的哲学依据 周易哲学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,中华各类文化无不与周易哲学有其不可分割的联系,建筑风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,与周易哲学有密切联系。 建筑风水文化与周易哲学有多方面联系,这与周易哲学的独特性是相关联的。 众所周知,周易哲学的发端《易经》,是由符号与文字两大系统所组成的一部经典。符号系统是由阴(--)、阳(——)组成八卦:称之为经卦。 乾,象征天;兑,象征泽;离,象征火;震,象征雷;巽,象征风;坎,象征水;艮,象征山;坤,象征地。 再由八卦组成六十四卦:(六十四卦卦象图略) 文字系统是由卦辞、爻辞所组成:(从略) 符号系统六十四卦,每卦皆由上下两经所组成、每个经卦皆有其象征:六十四卦,每卦皆有其象征。 例如:乾卦上、下皆乾还是象征天;坤卦上下皆坤,还是象征地;八经卦自我相重之卦,还是原来的象征,而非两经卦相重之卦,则视其组成的两经卦组合不同而又有不同的象征:如晋卦—— 晋上离象征火、日;下坤象征地。火地晋,太阳从地平线上升,象征晋升。 晋卦颠倒过来为明夷上坤下离,地火明夷,太阳从地平线下落为光明受伤害,变为不明。 《易传·系辞下》中说:“伏羲氏,观象而画卦”;又说“八卦以象告”;“八卦成列,象在其中矣。”。“是故,《易》者,象也;象也者,像也。”《易传·系辞上》中说:“圣人设卦观象”。又说:“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” 《易传·说卦》中列举了八卦的各种象征意义。 《易经》八卦以及八卦两两相重的六十四卦,是由阴(--),阳(——)两个符号组合而成。阴(--)为偶数,六为老阴,八为少阴;阳(——)为奇数,九为老阳,七为少阳。六十四卦之爻,自下而上排列;初爻,阴爻为初六,阳爻为初九;二爻,阴爻为六二,阳爻为九二;三爻,阴爻为六三,阳爻为九三;四爻,阴爻为六四,阳爻为九四;五爻,阴爻为六五,阳爻为九五;上爻,阴爻为上六,阳爻为上九。阴爻用六而不用八,阳爻用九而不用七,是因为六为老阴之数,九为老阳之数。《易经》是讲变易的,因此老阴用六,老阳用九。由此可见,《易经》六十四卦,不仅有其象,还有其数。 《易》卦象中有数,根据《易传·系辞上》中所载:“天一、地二、天三、地四、天五、地六、天七、地八、天九、地十,天数五、地数五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。天数二十五,地数三十,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。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。《乾》之第二百一十有六,《坤》之第百四十有四,凡三百有六十,当期之日。二篇之策,万有一千五百二十,当万物之数也。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。分而为二以象两,卦一以象三,揲(shé)之以四以象四时,归奇于扐(lè)以象闰;五岁再闰,故闰扐而后卦,是故四营而成《易》,十有八变而成卦,八卦而小成。引而申之,触类而长之,天下之能事毕矣。”从天地之数,《乾》、《坤》之策数,当一年三百之十日与万物之数,以及大衍之数推衍而成卦之数理,说明《易经》中象数的内在联系。 《易》与象数的联系,还有河图、洛书之数。朱熹在其《周易本义》卷首列河图、洛书。(可上网扫描河图、洛书) 朱熹注曰:“右《系辞传》曰:‘河出图、洛出书、圣人则之’。又曰:‘天一、地二、天三、地四、天五、地六、天七、地八、天九、地十,天数五,地数五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,天数二十有五,地数三十,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,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’。此河图之数也。洛书盖取龟象,故其数载九履一,左三右七,二四为肩,六八为足。” 朱熹在其《易学启蒙》中对河图、洛书有更详的解析。认为“河图之全,故数于十;洛书之变,故极于九。”又说:“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于方,盖揭其全以示人而定其常,数之体也。洛书以五奇数以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,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,数之用也。” 朱熹对河图、洛书的解说成为后世通行的说法。 《易》有象数,还有隐涵于象数之中的易理,象、数、理是《易》之三大部分。 易理较之易之象数为更深层次的哲理,非直观所能把握的,也非时人所能穷竭的。对易理的探索,只能是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这里只能根据最早解读《易经》的《易传》,以及历代易学家的观点作一概括论述。 《易传·系辞上》中说:“夫《易》广矣大矣!”又说:“《易》与天地准,故能弥纶天地之道。” 《易传·记卦传》中说:“昔者圣人之作《易》也,将以顺性令之理。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,立地之道曰柔与刚,立人之道曰仁与义。兼三才而用两之,故《易》六画而成卦;分阴分阳,迭用柔刚,故《易》六位而成章。” 因此,《易》首先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。江泽民主席1997年访问美国期间,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中指出:“早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,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、俯察地理的活动,逐渐形成了‘天人合一’的宇宙观”,指的就是《周易》所开创的宇宙观。 “天人合一”的宇宙观统领中华五千年学术与文明进程。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”是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对中国学术的概括,《周易》天人之学是中华学术的代表。 “天人合一”的宇宙观把天、地、人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。在我国,天学、地学、人学有密切联系,这种联系不仅限于自然属性,还有其规律性联系,即所作的天道、地道、人道联系,《易传·系辞下》中说:“《易》之为书也,广大悉备,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。”《乾卦·文言》中说:“夫大人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。”“明天道以示人道”是《易》的基本原则。 《周易》的“天人合一”宇宙观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家之中,道家创始人老子的《道德经》第二十五章中说:“故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,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。人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”。儒家从《周易》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引发出性与天道统一思想,孟子所谓的“尽其心者,知其性也;知其性,则知天矣。”(《孟子·尽心上》)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“天人相类”、“天人感应”的思想,皆为《周易》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阐发。 天、地、人合一,师法自然,为中国古代建筑风水的基本观念,《管氏地理指蒙》中指出:“人与天地并列为三,非天地无以生成,天地非人无以赞化育。”又说:“天道必赖于人成。”《释名》中指出:“人因宅而立,宅因人而得存,人宅相扶,道天地,故不可独信命也。” 在“天人合一”宇宙观的统贯下,阴阳变易、五行生克、中正和谐等思想,为易理的重要内容。 阴阳是《周易》的核心,阴(--),阳(——)以其符号组合构建出《易经》的符号系统,支撑起《易经》神奇之殿堂,阴阳的对立统一,则是《易》之核心。 《庄子·天下篇》将《易》概括的一句话:“《易》以道阴阳”,可谓一语道破。 变易是《易》之主要特点,西方人将《易》翻译为“变的哲学”。《易传·系辞下》中说:“《易》之为书也,不可远。为道也屡迁,变动不居,周流六虚,上下无常,刚柔相易,不可为典要,唯变所适。”《易》之变,在于阴阳的对立统一。阴阳是一对哲学范畴,阴阳为宇宙万物相互对待,而又相互联系,互为其根,彼此消长,相互转化而物成宇宙万物千变万化,生生不息。《易传·说卦传》中说:“观变于阴阳而立卦。”《乾》卦是《易经》的首卦,为纯阳之卦,《坤》卦是《易经》的第二卦,为纯阴之卦,这两个代表阴阳之卦,在《易经》中占有特殊地位。《易传·系辞下》中说:“子曰:‘乾、坤,其《易》之门邪?’乾,阳物也;坤,阴物也。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,以体天地之撰,以通神明之德。”《易传·系辞上》中说:“乾、坤,其《易》之缊邪?乾、坤成列,而《易》立乎其中矣,乾、坤毁,则无以见《易》;《易》不可见,则乾、坤或几乎息矣。”阴阳又是交互相融的,阳卦中有阴,阴卦中有阳,《易传·系辞上》中说:“阳卦多阴,阴卦多阳,其何故也?阳卦奇,阴卦偶”。阴阳交互作用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,《易传·系辞上》中说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。”又说:“生生之谓《易》,成象之谓乾,效法之谓坤,极数知来之谓占,道变之谓事,阴阳不测之谓神。” “察阴阳”、“辨方位”在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,《黄帝宅经》中指出:“宅者,乃是阴阳之枢纽,人伦轨模,非夫博物贤明,未能悟斯道也”。 五行思想最早见之于《尚书·洪苑》。《易经》是以“阴阳“为基点,推演出来的思想体系,《洪苑》是以“五行”为基点推演出的思想体系,《洪苑》首列五行:“初一曰五行,次二曰敬用五事,次三曰农用八政,次四曰协用五纪,次五曰建用皇极,次六乂(yì治理)用三德,次七曰明用稽疑,次八曰念用庶征,次九曰向用五福,威用六极”。其初一曰五行为:“一曰水,二曰火,三日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水曰润下,火曰炎上,木曰曲直,金曰从革,土曰爰(yuán)稼穑。润下作咸,炎上作苦,曲直作酸,作革作辛,稼穑作甘。” 《管子·四时篇》将阴阳与五行结合起来论述:“是故阴阳者,天地之大理也。四时者,阴阳之大经也。”在论地春、夏、秋、冬四时变化时,将阴阳五行结合起来论过天、地、人与万物化生。 阴阳家既讲阴阳,又讲五行。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的“五德终始”说,以五行相克说明虞、夏、商、周的朝代更替。“邹子有终始五德,从所不胜:木德继之,金德次之,火德次之,水德次之。”“五德从所不胜,虞土、夏木、殷金、周火。”这是说:虞舜时代为土德,被木德的夏所克而代之;夏朝又被金德的殷商所克而代之;殷商又被火德的周朝所克而代之。预示周之火德将被代表水德的王朝所取代。这是以五行相克论证朝代更替。五行还有其相生:水生木,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。将《易经》八卦代之以五行:乾、兑为金;坤、艮为土;巽、震为木;坎为水;离为火。八经卦两两相重的六十四卦,可以八经卦自重的八卦为宫首,排列出规则有序的“八宫”系列。 (扫描“八宫”系列) 这样就将六十四卦纳入五行体系。 另外,历法的干支系列也纳入了五行体系。 十天干的甲、乙属木,丙、丁属火,戊、已属土,庚、辛属金,壬、癸属水。 十二地支的寅、卯属木,已、午属火,申、酉属金,亥、子属水,丑、辰、未、戌属土。 再将《易经》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规则有序的装上干支五行,也纳入了五行体系。 这样五行生克制化成为汉代易学系统的重要思想理论。 阴阳与五行结合解《易》,扩展《易》的应用领域。正加《四库全书·总目提要》所说:“易道广大,无所不包,旁及天文、地理、乐律、兵法、韵学、算术,以逮方外之炉火,皆可援易以为视,而好易者又援以入易,故易说至繁”。 中正和谐也是易理的重要思想 《易经》每卦之爻的位次,有奇、偶之分;初、三、五爻为奇位,属阳位;二、四、上为偶位,属阴位。《易经》六十四卦的每卦六爻,凡阳爻居阳位,阴爻居阴位,称之为当位,得位,即当其正位,得其正位;凡阳爻居阴位,阴爻居阳位,称之为不当位,失位,即不当其正位,失其正位。 《易经》六十四卦,每卦由上下两卦相重而成。每卦六爻所居的位次,自下而上,第二爻处于下卦三爻的中位,第五爻处于上卦三爻的中位,此二爻象征守持中道。 凡阳爻居中位者为“刚中”,象征“刚中”之德;阴爻居中位者为“柔中”,象征“柔中”之德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