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 范总所在公司大楼位于市中心,交通便利,停车方便,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好环境。范总的办公室我曾经看过,协助做过一点调整。最显眼的是放在他办公桌上能助运的水晶宝塔(注1),成了范总的至爱,这也是当初我建议的。 范总对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持敬仰、敬畏的态度,为人客气,做事也很低调,所以我们交流起来就没有什么忌违,可以直面对话。 坐定后,工作人员端上一杯好茶放在茶几上,把范总的杯子也注入新水。 在这种气氛中谈话,仿佛也是一种亨受,因之前有约,我是有备而去的。这时,忽然忆起了西汉著名辞赋家枚乘写的《七发》,心想我们的谈话不妨也可以从七个方面入手,于是笔者把这次谈话定名为《七说》。 以下是我根据谈话时的随手记录,整理的一篇文字。 范:今天请你来主要就是想听听你对“风水”这一块的看法。 笔:谢谢范总的信任,我们随意谈,在谈的过程中你可以随时打断我们的谈话,提出问题,这样可以尽兴一些,交谈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。 笔者以为,对“风水”可以有最简单、最直接的理解,即“风水”就是研究风和水的学问。“风”可以理解为流动的空气,不同的流速、不同的季节产生不同的风。“水”就是指日常生活中人们食、用的水,当然也包括其它水。这二者都是人类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。古人善于抓事情的本质,直截了当,一出手就抓住人类生存、生活中最需要最本质的东西。 古人对“风水”的界定,可以借晋人郭璞《葬书》的话“人秉天地之气以生。形以载其气,气以充其形。一形一气,即一阴一阳之为也。…….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,古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,故谓之风水。” 范:你能谈谈堪察风水的基本原则呢? 笔:对风水的堪察,我个人将其归纳、概括为以下七大基本原则: 1、 考察、观察原则: 考察主要指了解该地块的历史,这可以通过文献、档案等资料查阅,同时可以听取当地或周边人们的反映加以了解,比如该地块以前的用途等等。然后再对其地质、水质等情况进行检测,做进一步了解。 观察指观形察势。观形有两条,一是指平面之形,看有没有大毛病。二是立体之形,主要指高低起伏、斜坡,以及山形之类。察势主要指观察地势,当然包括水势。古人有“百尺为形,千尺为势”之说。形是近观,势是远景。形在于内,势在于外。这是把人居小环境放入自然界大环境来考虑,观察。观察地形地貌,山的来龙,水的去脉,以便在布局之时顺应其山水的走向。用老子的话说,就是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 2、 依山傍水原则: 这是风水学的一条重要基本原则,这主要指有山有水的地块。这是理想的地块,属风水宝地的范筹,特别适合人居住。“风水之法,得水为上,藏风次之。”这也是观形察势的内容。 3、 南向原则 我们居住在地球的北半球,北半球地区大都属于这种情况,这种朝向有利于日照、采光、通风和避风。这不仅是指建宅的朝向,也是指择地的朝向。 4、 制宜原则: 各地地形不一,结构不一,形状不一,根据实际情况,因时、因地制宜,适应以自然环境为主进行建筑,达到让自然环境充分为人服务。 5、整体原则: 以人为本,即以人为中心对自然状态进行整体整合,使整体环境服务于人,这又是一条基本原则。如水源、气候、土质,光照,风向等等的充分利用。 6、顺乘生气原则: 气是万物之源,凡择地应尽可能求得生气。所谓生气,可以通过山川草木加以辨别,乃至寻找气口。同时也可以在该地段的生气方开设大门,作为区院、宅院及建筑物之为气口,求得该地的生气。 7、风水改造原则: 风水的改造系指人为的后行为,它指人们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,对该地块进行规划,变不利为有利,或对原建筑进行重新规划。风水改造具有操作的需要性,可能性,实用性,局部性,已成为现代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范:如果有一块地请您去看看,你将从哪几方面着手? 笔:我将按照上述原则实施。 首先了解该地块的历史,即之前的用途。如果之前在相对近的时间段内有过坟场、行刑、医院、庙宇等用途以及化工、重金属等用途者,或是建议回避,或是进行必要的处理,然后才能启用,否则容易出事故。 其次对地质、土质、水文等项目进行检测,这是相关部门的事。 再次察看其山与水的情况,确定该地块的使用规划。当然,规划理应由设计院等部门作出,但我们仍可以根据情况,从某些特定的角度,提出一些善意的建议,等等。 范:民间还有“风水宝地”的说法,你能谈谈对此的认识吗? 笔:好,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。我不妨先画一张草图,以示说明。 范总拿过纸笔,我信手画出示意图并进行解说。(附图)。 “风水宝地”之说一定是有道理的,前有照,后有靠,左右有护持,藏风聚气,这种格局最适合人类生活、居住,而且容易出人材。所谓“地灵人杰”就是指的这种现象,这也是大自然的造化。笔者订有《益寿文摘》,上面报导的长寿村、状元村之类的地区,都是在“风水宝地”的范畴内出现的。 其模式如图,我从七个方面表述,可称之为“风水宝地”七要素: 1关于祖山:祖山分为太祖、中祖(也有称老祖、太宗者)山、及少祖山。 太祖山,其山势挺拔,雄伟壮观,是地块基址堂局背后群山之首,附近的群山俯首在太祖山下,护卫簇拥。中国大地就以昆仑山为太祖山。其它地区则根据具体情况酌定太祖、中祖和少祖山。 中祖山、少祖山:太祖山分支以后,一路蜿蜒起伏,称龙脉。再起山峰便是中祖山,第三次起峰即为少祖山。 龙脉的差异,是审辨山脉的长远、大小、兴衰的依据,其审辨的方法是察其水源,“大干龙以大江大河夹送;小干龙以大溪大涧夹送,支龙也以小溪小河夹送而已。”观水源之长短则干支大小见矣。 风水家认为,龙的贵贱基于祖山的远近,龙之祖犹水之源,木之根,源远流长,根深叶茂。山脉绵远者,发富亦绵远,山脉短促者,发福亦短促。 2主山与龙穴:又称父母山,坐山,是少祖山龙脉尽头处的山,主山山下便是“结穴”之所在,龙脉生气凝聚之点,是选址的最佳位置,被认为这是千里来龙止息之处,又称为“龙穴”。 3明堂:龙穴前方的空旷之地,称之为明堂。明堂有内外之分,紧靠穴前的平地是内明堂,不宜宽阔,以利“藏风聚气”。离穴较远之处称外明堂,要宽阔,忌狭窄,以图长久发展之计。 4水抱:穴前池塘或河流,呈环抱状,谓之曲折有情。水抱可以使基址之生气凝聚而不散泄,故好的基址前必有水抱,如九曲水、玉带水等等。 5左辅:基址之左的岗阜山丘,称左辅,又称青龙等; 右弼:基址之右的岗阜山丘,称右弼,又称白虎等。 青龙和白虎左右围护,起着藏风聚气之作用,成“虎踞龙盘”之势。 护山:青龙白虎以外的层层岗阜山丘,称护山。护山,及青龙、白虎等这些低小的山丘,又通称为砂或沙山。 6水口:水口有两种,一是水流入处,一是水流出处,此二者皆称水口。对前者的要求是开敞,对后者的要求是封闭。水口的流出处显得更为重要。 水口山:水流离明堂而去处的左右两山,隔水成对峙状,称为狮山、象山或龟山、蛇山。如汉水与长江合流处,今武汉长江大桥两端之山,称龟山和蛇山,毛泽东诗词中有“龟蛇锁大江”的名句。 7案山与朝山:案山是龙穴基址前隔水的近山,多为低矮的小岗阜,如几案一般横在基址前。朝山是基址或父母山遥对的远山,往往是基址前瞻视线的收束点和对景。 以上七条就构成了民间所说的“风水宝地”。当然,现实生活中很难有完全符以上标准的模式,但只要大体上符合以上几条者,就是很好的地块了。 范:现在大多是平原地区,你如何决择? 笔:平原地区以“高一寸为山,低一寸为水”的原则观察,考察和决择。由于现行的地块多是政府画红线出让,因此,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受到条件的限制。但是,可以根据实际情况,通过人为的努力,按上述几条标准进行改造。 范:谈了这么多,你对“风水”能作一个概括性的评价或解说吗? 笔:1. 自古以来风水就是一个客观存在,古代文献中最典型的就是《晏子春秋》中《晏子使楚》的故事,说“橘生在淮南为橘,生在淮北为枳,叶徒相似,其实味不同,所以然者何?水土异也!”,这里的“水土异也”,就是指风水的不同。所以,风水的本质是人类对生存环境最初始的认识、适应与选择。 2.风水理论的产生是人类生存几百万年来,在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,一定有其合理性,有其“合理的内核”。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,地区的差异导致产生了各种风水流派。其中,以形法、理气等流派为有名,这些我们今天不讨论。笔者想表达的是各流派之间可以有差异,但不应当有矛盾。一切差异和矛盾都应当统一于《易》理,在《易》理的指导下融汇贯通。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合理扬弃。 3.从《易经》阴阳理论的角度认识风水,应当有虚、实两大块。 (1)实的一块指通常人们眼界范围内看到的客观物质世界,包括:风、水、光、山川、河流、湖泊、海洋、位置、朝向、基质,等等。 (2)虚的一块指超出通常人们眼界范围不可见的“存在物”,我们将其称之为“阴性物质”、“阴性世界”。但这已被近年来的科学界所承认,认为其有可能存在,称之为“暗物质”。现在,世界各国顶级的科学家们联合成立了专门机构,在寻找这种“暗物质”。这一块对风水肯定是有影响的,笔者有这方面的感受。有法师指出:风水属于地道学的范筹,其本质是“隐态生命”对“显态生命”的影响,这个话说得很深刻,所有的风水书都没有这样谈过,一般人未必能领悟和接受,这一块我们今天暂不涉及。 笔者认为,以上二者都是真“实”不“虚”的。 4.现代风水理论应当包括自然环境学,地质学,地理学,水文学,地球物理学,建筑学,景观学,生态学,天文学,美学,人体科学,人类生态学,环境哲学等融为一体的大系统,是一门研究自然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综合学科。大到城市布局,区域规划,小到家庭装饰,都有指导意义。,无论是电磁波、微波,以及不可见的光,等等,都是能量场的组成部分, 5.近代物理学理论涉及到人类生存环境时,谈到了磁场和场效应,统称为“生命场”或“能量场”。这里的“场”主要指的就是地磁场和重力场,其实这都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。爱因斯坦在生命的后期致力于相对论“统一场论”的建立,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。古人在“风水”的概念中,正是通过风水一词表述的各种场,最通俗的表述就是气场,这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综合表达方式。因而,用现代理论的观念谈风水的本质,可以理解为人类对环境场的适应与选择,这与风水的表述并不矛盾,仅仅是换成现代语言。笔者认为其实质讲的就是“气”场。 6.风水是可以变迁的,“沦海桑田”就是风水大变化的结果。俗话说的“三十年河西,三十年河东”,也是这个意思。这都是受宇宙大环境的影响决定的。现在,时代的节奏感在不断的加快,已经不须要三十年,三五年就会发生变迁。但人们应该反思,这样的快速或加速,符合人的本性吗? 7.风水的改造:系指人的后天行为,它是通过人的体力、智力和心力对环境加以改造。在现实生活中,它具有需要性,可能性,实用性,局部性。 以上所谈,或者说今天所谈的,是我对风水总体上的认识,只能还是一个提纲性的东西,算一家之言罢,这也是我从事一般风水活动的基本立足点。 显然,就目前而言,笔者从事的风水活动大多仅仅是就地论地,就屋论屋,就事论事,充其量是属于中低层面的风水活动,虽然也能满足通常人们择居、迁居、装修等等的需要,虽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作一些调整,化解,但这都是很有局限性的。 真正的风水布局,那是一种大手笔行为,例如定都、建城、建区之类。如是,风水师们必需要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相当的了解,必需要对中华名川大山有相当的了解,甚至在一定程度的实地堪察,否则是没有发言权的。 如果就某一地段而言,他们又必需对当地名山大川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,然后才有可能去寻找出好的地点、地块,建区、建房、或殡葬。这里面肯定是有学问的,没有渊博的知识,没有雄厚的专业功底,甚至包括没有高人指点,一般人是无法企及和胜任的,这也是笔者多年来孜孜以求和努力从事着的事情。 范:话题越谈越大,东西越谈越多,喝点水,品品茶,我们再继续谈。 笔者停下话头,少少地喝了两小口茶,继续着刚才的话题。 笔:大而言之,这涉及到中华大地的山水分布,小面言之,涉及到江苏或南京地区的山水分布。 1、我们先从大环境来说说中华大地。 中华大地位于地球的北半部,亚洲之东,太平洋的西海岸。西起东经73度的帕米尔高原至东经135度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会合处,最南端为北纬4度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岛至北纬53度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。这样一个形似雄鸡、方园960(最新资料为1045)万平方公里的范围,“一唱雄鸡无下白”指的就是这一块土地。这就决定了在这块大地上择地或建房,必需或应该选择坐北向南的朝向。此其一。 以上的范围,决定了中国气候的区域划分,大部分属于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北温带地区,其次为南部地区的亚热带,最南及最北的小片区域为热带和亚寒带。此其二。 其三:有山必有水,古人把山水都称之为龙。山为地龙,水为水龙。中华大地的山水龙脉又是如何走向的呢? 天下群山,祖于昆仑。 伟人毛泽东于1935年10月写的一首壮丽诗篇《念奴娇-昆仑》开篇的第一句:“横空出世,莽昆仑,阅尽人间春色。”就是对昆仑山恢宏气势的描述。 昆仑山脉历来认为是中华大地的脊粱,中华民族的脊粱。 它位于中华大地的西部,西起帕米尔高原东,横贯新疆、西藏之间,向东延入青海境内,全长约2500公里,为古老的褶皱山。西段为塔里木盆地和藏北高原的界山,呈西北-东南走向,北坡较陡,南坡稍缓。海拔5000—7000米,主峰为木孜塔格山(6973米),在新、藏边界。东段成东西走向,分成三支,即三大干系,也即风水说的“三龙”,分别以黄河、长江为界,按南北地域分为北干、中干与南干。三大主干及其延绵造就了四大河流。四大河流形成的无数支流,无数的溪水湖泊,滋润着祖国大地,养育了中华民族。。 北干为祁漫塔格山,以其向北、向东延绵形成的干系,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北的广大区域,包括青海、甘肃、宁夏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北,直至东北等省,主要山脉有祁连山、阴山、贺兰山、燕山、乃至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。主要水系除黄河外,有位于河套地区的汾河,另有黑龙江、乌苏里江、松花江、辽河,以及与朝鲜接壤的鸭绿江等。 中干为阿尔格山,以其东延形成的山系,分布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的地区,函盖四川、陕西、河南、湖北、安徽、山东诸省。主要山脉有秦岭、大巴山、六盘山、太行山南部、大别山等。主要水系有淮河、汉江、嘉陵江、渭河等 南干为可可西里山,东延为巴颜喀拉山,在四川边境与岷山及邛崃山等相接,成山原状。南干系指长江流域以南区域,包括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湖南、江西、广东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苏诸省范围。山脉除上述巴、岷之外,还有唐古拉山、横断山、大娄山、南岭诸山及武夷山等。水系有怒江、澜沧江、金沙江、大渡河、岷江、乌江、沅江、赣江、闽江、珠江等。 另外有一条从北向南贯穿的京杭大运河。 还有五大名山分立于中华大地的五方:、东岳泰山、西岳华山、北岳恒山、南岳衡山、中岳嵩山。 又有五大佛教名山分布于中华大地:云南鸡足山、四川峨嵋山、浙江普陀山、山西五台山及安徽九华山。 还有道家名山,如四川青龙山、湖北武当山等。 以上是以昆仑山为太祖山分布于中华大地上的山系和水系之大概,一切风水宝地或曰:“龙穴”,只能在其中寻找。风水龙脉大致反映了我国的山脉及水流的走向,是古代先贤们对中华地理的深刻认识,是千百年先民的经验的积累。《山海经》、《水经》、《水经注》及《水道提纲》等书,对中华大地的山川形胜都有专门论述,这里就不一一说了。 从山形水势宏观的角度看来,人类的迁徙路线呈从高处向低处走,从寒带地区向温带地区走的趋势,中华民族文明发展也呈从西北向东南发展的走向。 以上谈及的是中华版图山水的大构架。 2、小面言之,涉及到江苏或南京的山水分布。江苏我们暂时不说了,说说南京城的山山水水吧。 笔者在南京已经生活了一个甲子之多,对南京城的山山水水情有所钟,亦做过一些实地观察。南京地处长江下游,省辖宁镇扬丘陵地带,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。东邻锦绣富饶的太湖平原,西接冈峦起伏的皖浙诸山。长江天险,绕城而过,又横贯市区。溯江而上,可通江西和两湖,直至巴蜀汉中;顺流而下,东出大海;渡江北去,可至寿春、徐州。沿陆路西南可到宣城、徽州;东南铁路沿线经镇、常、锡、苏直达上海;分别与淮河流域、皖南和吴越之地相沟通,地理位置无比优越。 南京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,浩浩长江自西向东北方奔流而过,东北、东、东南和南面则有宁镇山脉蜿蜒而来。城内城外,冈峦起伏,河流连贯,山环水抱,形势天成,钟灵毓秀,气象万千,形成独特的形胜之地。远远望去,山峦巍峨、气势磅礴,走势恰如巨龙伏于东北,具有鲜明的风水地貌特征,其中又以钟山为最。 钟山一名紫金山,又名蒋山,古称“龙山”, 位于南京城的东北郊,形如古代官帽,中高旁低,是典型的华盖峰。山体略呈半圆弧形,中部向北突出,三峰并峙,东西排列。主峰居中,名北高峰,海拔449米;是茅山余脉的最高峰。东峰小茅山,西峰天堡山,左右相称托。钟山东西长约7公里,南北宽3公里,呈东西走向横卧于南京城东北,就其山体形态而言,是一条毋庸置疑的龙脉。钟山之龙脉向西、西南延伸为富贵山,覆舟山、鸡笼山、鼓楼岗、五台山和石头山等,一路跌宕起伏,楔入城内,直抵江边。 位于钟山之麓那个叫“独龙阜”的地方,宛如镶嵌在钟山上的一颗明珠,神秘而尊贵。唯其如此,先后被粱武帝、志公法师、明皇朱元璋看上,演义出一段跨越近千年之久置换墓地的故事,不在本文表述。南坡随地层逐渐向南缓倾,明孝陵、中山陵东西相隔坐落于此,这实在是一块难得的墓葬宝地。登临其上,令人不由地产生出“生命伟大而脆弱”的感慨。 南京城以钟山为青龙,以石头山为白虎,朱雀、玄武既全,又有长江天堑环绕,成山环水抱状,形局非凡。按后天八卦方位,如图所示:钟山 西北,有幕府山于乾位绵延横亘,屏障长江; 钟山 南 之东,铜家山、龙王山、 4(巽) 9(离) 2(坤) 青龙山、大连山、黄龙山等于震、 东 3(震)5(中) 7(兑)西 巽位层层护卫,呈东北—西南走向 8(艮)1(坎)6(乾) 向前包抄;钟山西及偏南的五台山、清凉山、 北 雨花台、岩山等丘岗连绵,低俯守护,为白虎砂;钟山西南稍远的罐子山、牛首山、韩府山、将军山、翠屏山等群山起伏,于坤位镇压守拱卫;钟山之东南有横山,南有状如天印的方山在远处正朝,江宁平原作为明堂平坦无垠,“四象”皆备。雄伟高大、气势不凡的钟山,具备了理想的风水格局,王者之气当然。 石头山现名清凉山,临江而起,岩山陡峭,地形险固,情态正象猛虎踞于江滨。三国时期,诸葛亮赴东吴结盟,途经南京察看地形时不禁惊叹曰:“钟山龙蟠、石头虎踞,真乃帝王之宅也。”这就是“虎踞龙蟠”的由来。 以上所述为南京城的环山。 以下说说南京城的曲水。 能称得上南京城的曲水唯有秦淮河,其历史沿革堪称南京的母亲河。其源头有二:一是东源句容大茅山的句容河,二是南源于溧水县东芦山的溧水河,古又称淮水。以溧水河为源,全长有110公里。传说秦始皇派人凿断方山地脉,引淮水与长江相通,流贯金陵,以泄金陵王气,淮水从此得名“秦淮河”。 史载:自南唐和明初建城后,秦淮河流入古城通济门外的九龙桥时分成两支,流入城内的一支称内秦淮,其为正流。未流入城内的一支称外秦淮,也就是南京城的护城河。内秦淮水从东水关入城,经夫子庙和中华门内的镇淮桥,转向西北,从水西门的西水关出城,与外秦淮河之水相汇,这就是“十里秦淮”的来历。 据最新地图资料,现今秦淮河水系主要走向如下: 以溧水河为南源的秦淮河,向西北方流向南京。在方山南略偏西不远处与西来的句容河水汇合,沿方山西侧北上,通过诚信大桥,在小龙湾附近处形成一分支。分支流向西南方,形成牛首山河,穿过双龙大道,汇入九龙湖公园。现在那里已是一片高档住宅区和别墅群。主流继续北上,穿过秦淮河大桥,沿秦淮河湿地公园西侧,越过胜太桥,至河定桥附近,再次形成两大分支。 一支正西流向,穿双龙大街,经秦淮新河桥,穿机场高速公路,过铁心桥,至西善桥,秦淮新河大桥,沿新河路继续西流,通过节制闸,向西略偏北,在南京三桥东北方的金胜村处流入长江。此支流名秦淮新河。 另一支继续北上,穿过宏运大道、宁杭城铁(在建)和沪宁高铁,至高桥门立交桥,沿七桥瓮湿地公园至七桥瓮,西折流经中和桥,在象坊南村、象坊西村交界处又分流。主流西南行,支流沿象坊西村北上右拐至光华门一带是为护城河,再北流形成月牙湖。左拐一支过九龙桥,在九龙桥西又有分支,西行一支流经江南贡院,夫子庙,穿长乐路,军师巷,中华路,直到中华门城堡内侧。再向西北沿钓鱼台,穿集庆路,沿牛市、过仙鹤街,穿虎踞南路,汇入秦淮内河主河。北上一支流经环北市场,穿入大光路,沿龙蟠中路继续北上,在接近瑞金路、长府街处分出一条明御河。 另一支流经东水关,在武定门处汇入沿节制闸路呈西南流向的秦淮河主流。随后,秦淮主河沿龙蟠南路南流至双桥门立交桥,左拐沿东干长巷向西流过中华门城堡南侧,成为名符其实的护成河。继续西流,沿上、下码头,横穿中山南路、至赛虹桥立交桥,沿凤台路北上,继穿集庆门大街、水西门大街,至虎踞南路,其分流之水形成莫愁湖。主流沿路西侧北上过汉中门,清凉门,石头城遗址公园,石头城路,穿过模范西路,至淮宾路南侧一段已是三汊河,过河口闸,流入长江。 在南京城内几乎所有的湖泊,诸如玄武湖、月牙湖、白露洲湖、莫愁湖、前湖、琵琶湖、南湖等等,水流如清溪河、进香河(现已填没)、金川河等等,都与秦淮河密不可分,或者说都是泰淮河流经后形成的。包括玄武湖水分两支西流沟通金川河,流入护城河,然后汇入长江等等,笔者在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。 以上为主城区秦淮河水系的大致走向。其实,自古以来秦淮河就是长江的自然支流,在潮讯期是可以通过节制闸来调节二者之间水位的。 改革开放以来,政府对秦水的进一步治理,使南京城的曲水更趋完美。 南京城如此的山水即风水,就预示着南京的兴旺,官场、商场、学界等都将会人才辈出,生生不息,直达京都。 明代著名文人杨荣写《皇都大一统赋》称赞南京的山水说:“既渡江左,乃都金陵。金陵之都,王气所钟。石城虎踞之险,钟山龙蹯之雄。伟长江之天堑,势百折而与流。炯后湖之环绕,湛宝镜之涵空。状江南之佳丽,汇万国之朝宗。此其大略也。” 是故,南京城所谓的“王气”虽泄,依然贵气有余。 是否也有败笔,这就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了。 以上是以明朝选址定都兴建为基础,发展至今六百多年来南京城的风水及其演变。 尾声: 范:说得好,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谈话,也很有趣,说明在这个问题上你确实做了一番比较深入的研究。 笔:惭愧,我也是边学习边实践,所谓活到老,学到老,做到老。 不妨再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