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会上漫谈“数” ——“数与人体生命及健康”杂说(关于数的一段节录) 作者:阎清海 作者系中国建筑风水研究院专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,易学教授 各位同学、同修、同志们好: 今天是九九重阳节,秋高气爽。窗外阳光明媚,室内气氛热烈。会场内一百零八个座位,座无虚席[注1]。我受会议筹备组的委托,就数与人体生命,与人类健康的相关问题做一个发言,庆贺我们的重阳大会。 既然是庆贺重阳大会,我就从与重阳直接相关的“九”数先谈起。 《周易-系辞(上)》在谈及数时有这样一段话:“天一、地二,天三、地四,天五、地六,天七、地八,天九、地十”。这就表明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为天数,也称阳数、奇数。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为地数,也称阴数、偶数。其中“九”是最大的阳数,又称阳之极数,最有资格代表阳。九月九日这一天,日月皆为九,两阳相重,故又称之为重九,重阳,这就是重阳节的来历。 与之对应的是六月六日这一天,为两阴相重,故又称之为重阴,又叫重阴节,只是人们一般没有在意,或者不知道而已。今天我们也不涉及,只说重阳节。 早在春秋时期,屈原在他的著名诗篇《楚辞-远游》中就有“集重阳入帝宫兮”的句子,这表示我们的先民自古以来对重阳这一天就极为重视, 唐朝王维的七绝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: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当为流传最广、最著名的一首重阳诗。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《醉花阴》也为我们留下了“佳节又重阳。玉枕纱窗,半夜凉初透”的名句。 惠洪在《冷斋夜话》里谈到诗人潘大临写诗咏重阳,后被人催租而“意败”,只写出“满城风雨近重阳”的独句诗,就再也写不下去了。这说明写诗填词须要有一个适宜的气氛。 咏重阳的压卷之作,无疑当是伟人毛泽东《采桑子 重阳》一词。那是毛泽东在一九二九年十月反围剿时期所作。全辞为: 人生易老天难老,岁岁重阳。今又重阳,战地黄花分外香。 一年一度秋风劲,不似春光。胜似春光,寥廓江天万里霜。 全词意境深远,气质非凡,体现了毛泽东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,和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念。 为什么“重阳”这样引人重视呢? 据南朝《续齐谐记》载:“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,长房谓曰:‘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,急宜去,令家人各作彩囊盛茱萸以系臂,登高,饮菊花酒,此祸可消。’景如言,夕还,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。”从此,有了重阳登高赏菊插茱萸之风俗,这也是人们重视重阳节的重要原因。这段文字在伟人《采桑子 重阳》一词中的注释部分也有记载,这就不能说是迷信了。 据说在天界也有重阳大会,但这不是我们能讨论的内容。 下面,我们从世间法的角度,谈谈“数”。 当今世界,科学技术突飞猛进,人类社会加速发展,互联网的推出,使时空的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。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和数码时代,人类生活中充满着各种不同的数,人类生活已经须臾离不开数。 其实,宇宙中原本没有数。自人类诞生以来的漫长岁月中,人类在其认识自然、认识社会、认识宇宙的漫长过程中,从最初维护自身生存的根本利益出发,产生了一种需要,一种需求,要用一种概念来表达、来描述自然、社会、宇宙,于是这种被称之为“数”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。 故知,数的产生是人类及其社会进化的一种需要,一种需求,也是一种必然。数的概念是人为界定的,也是由人命名的,是名之为“数”。命名之后,又用它(数)来表达,来描绘、描述事物、描述自然、社会和宇宙,让人们容易认识,容易理解,容易接受,容易交流,容易应用,用它来为人类服务,仅此而已。 宇宙的演化、形成、运行,都有其固有的内在结构和规律。那些带规律性的相对不变的量,人们称之为“定数”。反之,规律性不明确,相对变化的量,称之为“变数”。正是这些定数和变数规定着宇宙的演化、形成和运行,同时规定和影响着人类的生存。 人类在漫长的生存实践、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中,逐步地发现了许许多多有重大意义、重大应用价值的“数”。 诸如:1~9之间的自然数,整数,分数,小数;0,正数和负数;有理数和无理数;排列,组合;函数和对数,微积分数,幻方,虚数等等。 诸如:先天八卦数,后天八卦数,二进制,十进制,十二进制,六十进制等等。诸如:勾股定理,圆周率,中外比,优选法,音速,重速,宇速,光速等等。 中华术数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的伟大发明、发现和创造;河图洛书中的九宫数,可认为是开世界数域的先河。 我们在本文中要讲述的却并不是这些数,或者说不是这些数的原概念,而是与人,与人体生命,与人类健康,与易,与修行相关的“数”的另外一些概念。 现分别简述如下: 茫茫宇宙中的事物通常是用0~9共10个数来描述的。 其中,0可以表无,表空,表静态,表如如不动的宇宙之心:宙心。1~9表动态。1表动态之始,9表动态之极,0又可表动态之终。1~10这10个自然数依次相加之和为55,此数又称为“大衍之数”。何谓大衍之数?“衍”字的本意表水的广布,引申为延展。后几经变化,又引申为推演,“衍”与“演”二字古代相通。我们的祖先发现可以用55数来推演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变化,其大可知,故曰:“大衍之数”。 大衍之数中的1、3、5、7、9为阳数,其和为25。2、4、6、8、10为阴数,其和为30。阴阳二数相加其和为55,阴阳数相减其差为5。以上二数之和为60,此称为地道计时数,又称60甲子数,俗称60甲子。此数被天地人阴阳和合之数6除之,其商为10,称为十天干数,即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。此数被地数5除之为12,称为十二地支数,即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,又称十二月令数,十二生肖数。 天干、地支对应依次组合的循环往复,则构成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伟大发明,即干支纪年、纪月、纪日、纪时法。用于计年的单位,每一个花甲子,代表了60年的周期,又称为一元。每一元又分为上中下三元,共180年。这180年又可按后天八卦序数排列的九个宫分计,每宫管20年,进而发展成“三元九运”的纪时体系。 干支纪年是从黄帝(轩辕)时,第28个花甲子开始计算的,近代轮回的上元是从1864年开始的。我们现在则正处在三元中的下元第七宫(1984—2003年),即三元七运中的兑宫主运。接下去的是艮宫八运,离宫九运,坎宫一运。此四步运近80年,都属中医、卜筮、气功、特异功能主运的时期,这也是地球这个小宇宙顺应天体大宇宙运行的结果。 干支纪年、纪月、纪日、纪时的特定结构即四柱,民间又称八字,还储藏了内涵丰富的人体生命信息,时间关系,这里从略不表。 下面我们接着谈数。 一表有,表起步,表初始,表人类迈出求生的第一步。一又表太极,表动态的宙心,表万有之母。一又表一法。九表万法,九九归一,表万法归一。一又表道,表宙心,九表飘离宙心的光、音、色生命能量体,表宙心边缘的九色天光,即红、橙、黄、绿、青、兰、紫、黑、白。 二表阴,表缺少了三中之阳,表要下沉。二又表两仪,表阴阳,表黑白,表宙心动态“无”与“有”的两大格局。二又表一阴一阳及其转化,表二进制,这是宇宙的运行模式。《易·系辞》:“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”,表2的多次方的变化。 在八卦数中,又有“先天八卦数”和“后天八卦数”之别。且看“先天八卦数”:乾一,兑二,离三,震四,巽五,坎六,艮七,坤八。天下万事万物的生存、变化,无不从中演化而来。再看“后天八卦数”:一数坎兮二数坤,三震四巽五中分。六乾甲子西北位,七兑八艮九离门。表分布在地球上不同方位的人的后天生命及其生命节律的变化,无不打上宇宙中不同环境场的印记。人们要预防疾病、延缓衰老,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该从这里入手。 大衍之数55,去掉两仪的2,余53个数,表变量,即53个参数,此即善财童子的53参拜数。 大衍之数55加参数53之和为108数,此又为一个定数,所有寺院里晨钟暮鼓,每天恒定敲两次,每次为108数,此为上应天时。108又表佛门的108念珠数,又称佛珠,又表宙心边缘九天上的108宫。西藏佛门人也有把念珠雕刻成108颗骷髅,表108个幽灵,表怀念那亡故的幽灵。 三表天、地、人之三才,表万有万物之总称。三生万物,又表创业,造业,发展。三又表战争,表对峙,表三足鼎立。三表显示、展示。三又表三元,配以九宫表三元九运。三又有阴阳之分,即天阴阳、地阴阳、人阴阳,此又称之阴阳六和合。 四表四时的春夏秋冬,表四方的东南西北,四又是八极的阴阳和合数。四又表稳定,平安,防御,守势。四又表碳(C)素((注)见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),表人类,表四脚落地,表人类的屯居,表生存,表繁衍而生生不息。表佛门的四大(地水火风)。注:也有五大之说。 五表东南西北中,中又分上下四方,各有阴阳。立体观为十方,平面观为八极。五又表与人有关的五谷、五味,表人体的五藏(六府),道家的五大要素: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亦即组成物质世界的五大基本能量。佛门的五眼、五欲、五苦、五境、五识、五蕴(色受想行识)。 六表阴,六六表重阴。六又为地之中数。六表顺,表六六大顺。八卦中有六爻,六合,六冲、六害、六神。道门中有六丁,六甲、六壬。佛门的六根、六尘、六道等等,本文暂不涉及。 七又称“魔数”。天文历法有七曜之说,表太阳、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七星。七曜又指北斗七星。《易-复卦》有:“反复其道,七日来复,利有攸往”,表人修炼时的小周期。72为49,表大周期。故72又暗含卜筮、打坐、炼功修行的周期数。七又表人体有七窍,心志有七情,中脉有七轮。中脉七轮又表对应乾坤卦的七爻位,从下到上依次为海、水、日、火、风、月、天。《内经-素问》中有女性以七为生命基数的说法,更能代表人类的生命之数。七又表音界、色界,天地间的音色界由七色、七音组成。七又表世间和出世间的界面数,民间有“做七”的说法。七日又为死亡的临界线。 八表攻势,八又表开发,进取,进攻,获得。八表八方、八节、八音、八荒以及举世闻名的阴阳八卦等。从八卦(23)演变成六十四卦(26),又表八卦生成万物。研究发现,在两性问题中,当两性生命发展到第6代(26)时,大千世界外在事物隐蔽的内在规律性便神秘地显示出来了,这里不作详说。 九表阳之极数,是宇宙计量的基本定数。九又表乾,表健,表天。表九天(宙心之外最高天的数字),九宫,九鼎。禹分天下为九州,则上有九天,下有九泉。《易经-乾卦》:九五“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。”由初九的“潜龙”,腾升为“在天的飞龙”,这就是“九五之尊”的来历。龙是华夏之图腾,后来又发展为整个中华民族崇拜的神物。九与久谐音,民间过生日有“庆九不庆十”的传统。 十表毁灭,表大毁灭之初。西方的十字架,大十字均表毁灭,表死神,表大判决,表死亡。 0又表毁灭的终结,表孕育新的生机之初。 在人道中,人的寿命也是有定数的。36岁为一小定,36岁以前死亡属夭折,短命。72岁为一中定,36-72岁之间死亡属未足岁,中命。108岁为一大定,72-108岁之间死亡为足岁,长命。108岁以内属人寿,大于108岁属天寿。 在人道中,前55年为前半生,后53年为后半生。53-55为人的中点年龄。108岁为人寿数,怎样才能获得足寿争取天寿呢?那就要与天相应,与大自然相应。所谓:顺应天意,顺其自然。亦古人所说的“天人合一”,“奉天承运”。 现在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,是否会导致人提前进入中点期?即缩短了中点时限?从表面来看,快节奏是个生命冲动,使人的社会负担增大,人的精神压力增大,确有加速提前进入中点期的趋势,使人觉得精力不够充沛,耐力不足等等,甚至使某些知识分子早年英逝。这是由于人体的收支失衡,支出大于收入,透支了生命。这里的收入不单指饮食与睡眠这两大要素,还包括另外两个极重要的因素即性思维(包括潜意识)的消耗,以及没有系统的锻炼(修炼)。 一般来说,人们在青少年期间的体育锻炼,足可以使人维持到身体中点,即男女53-55岁。在72-108岁期,所需之体质,要靠36-72岁之间的锻炼和修炼。36岁以前,可以锻炼为主,修炼为辅。而36岁以后,则应修炼为主,锻炼为辅。 36-55岁这一时段是人消耗的顶峰,一个人的很多疾患不适,除先天因素外,大多是在这一时间段形成的。抓住这个年龄段自我训练,就可以比较轻松的度过55-72-108岁这50多年的岁月。55岁以后才觉悟的训练、修炼应属修补性质,同样可以延缓人的衰老速度,这就是对人类有使用价值的抗衰老作用。 有关科技资料报导:更年期一般确定在48-55岁,这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段。55岁以后更年期大体结束,男女进入前衰老期。但人到55岁,一生的生命旅程其实才仅仅刚走完一半。天地之数五十有五,是否可以这样理解:即天地给人的天伦之乐大致也就是55年。这个中点之后就应53参了。是故,起修时间53-55岁,并不算晚。53-55岁之前好好体验人道,闯荡人生,建功立业,服务人类。53-55岁以后,好好体悟天道,立足天命。53是个经历数,即善财童子53参拜的经历。有了这个参拜的经历,方才体悟到修身、养性的重要。 在这里,信仰特别重要。何为信仰?信为寻真,仰为仰天,故曰:仰天寻真乃为信仰。正确的信仰会使人产生良好的心态,良好的心态使人的精神、情绪趋于稳定,趋于平静、宁静。而平静、宁静的情绪,胜过一切有形的功法。一切有形的功法,其动作的最终目的不外乎是使人的心态趋于平静,这就是健康长寿的秘诀,也是健康长寿之道。 在这里我们已经由数而涉及到人类的健康话题。 人总是要死亡的,但有两种死法。一种是蓄足能量后主动脱体,一种是躯体或脏腑毁亡而被迫离去,这是现在绝大多数人走的道路。 现代人追求延年益寿。如何理解“延年益寿”这四个字? 延年益寿的概念是指一个人的有效生命期。73-108岁瘫在床上,是否也叫延年益寿?否!年是延了,人却并非受益。不叫益寿,实为活受。故知延年益寿并不是单纯指“量”这个概念,而主要指标是“质”的概念。延年益寿是指身心健康的延长寿命,是指人类应当争取活到宇宙赋予的人的寿命的上限。 伍绍祖先生曾指出:“如果社会上各行各业的重要人才都能健康长寿,在他们60岁以后还能健康工作20年,那么他们在这20年所做的贡献甚至可能超过前40年所做的贡献。”修行、修炼的现生现世意义是延长人的有效生命期,它可以使人在108岁时,依然保持智慧的头脑和相应的体能。 《修》学的理论认为:一切万物的起源是一,又回归于一。修道为逆行归一。儒教的最高境界,在于唯精唯一。佛教的最高境界,在于万法归一。道教的最高境界,在于抱元守一。 这个一在哪儿?在宙心。人之一在哪儿?人之一在玄关。玄关乃人之生死之门,天地之根。又问,人之玄关在哪儿?答曰:双手合十,十指所指。十手所指为何处?十字架。十字架在何处?两眉为横鼻为竖即十字架,其交点即为眉心。如此,儒精一,佛归一,道守一,人及万物为一处来,也将为一处去。这个一又为何物?这个一就是时间的归零。 乾为天,代表性,代表生命本质的光音色能量体,表先天之灵。坤为地,代表命,代表生命本质的载体,表后天之功能。 先天之一谓之性,后天之一谓之命。性命二字各守其一。天得一则清,地得一则宁,人得一则圣。而性失一,乾变离。命失一,坤变坎。离则散,散则虚。此即“离中虚”。坎为虚中实,为在坤的虚空中出现了实体实相。 一点灵气离了玄关本位,散于眼耳鼻舌身。命失一为坎,为陷,失真阴后成为“坎中滿”。滿则溢,溢于体内、体外。所以在修命上,立足于丹田,抽坎填离。佛门曰:“运水搬柴”。何为“运水搬柴”?“水火既济”。何为 “水火既济”?表心肾相交。离为火,表心。坎为水,表肾。水性寒,火性热。在生理上,以心火下降来温肾寒,以肾水上提制心火,通过水火这样的相互调剂使阴阳平衡,从而使心肾的运行处“既济”的最佳状态。这是立足于修命。在修性上,立足于克后天之动,保先天之静。最终成果,在于眉心处有“明”。何为明?日月合和乃为明,眉心处出现大光明。 生命本质是什么?生命的本质是宙心大灵向外飘移的精,是呈零态的时间所表现的性。人是什么?人是精灵与人身的和合。人身则是精灵的衣服。如果以人身为本位的话,精灵则是人身的附体,精灵寄生于人身。故知:灵为体,身为用。身体二字,表灵与身的结合,这就是人。 假如一个人在地上打坐,人体的最下端是并列的乾坤两卦的初爻,表海轮。二爻在丹田之下,表水轮。三爻在丹田位,表日轮。四爻在心口膻中穴,表火轮。五爻在喉部,表风轮。六爻在天目位,表月轮。头上是一个单乾卦,表天,表宙心,表人体中脉的天轮。这就是乾坤两卦卦爻和人体中脉七轮的对应关系。维持人一生的原始能量,来自人的中脉七轮。即在人体会阴至百会地带有七个不同的穴位,分布着七个能量聚集点,分别为人体提供生命能量。西方的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这一点。 日轮之日为一点真阳,月轮之月为一点真阴。《易》中所藏的功法又可称之为日月功,就是将一点真阴归丹,将一点真阳归位,其位就在天目。真阴真阳归位后,则日月相合。日月相合则“明”。反映在人体上就是“目”前大明,“摩尼珠”历历在目,宛如西天月,又如大光明。人们抗衰老,延年益寿则必须在中脉七轮上做文章。 佛经的大总持为《心经》,《心经》中有“密多”一语。这里的“密多”也是个数的概念。何为密?万法归一为密,叫密藏,叫归藏。何为多?万法,万类,万物,万种为多。一为密,九为多。九九归一为密,零化九为多。一妙为密,九妙为多,十妙为密多。聚则为密,散则为多。聚为一,散为九,合之为零。聚为一,为密,为太极。散为多,为九,为万物,万类,万法,万种。合之为零,为无极。无极没有两极,没有阴阳,是个圆,是个零。到零这一步时就形成了晶莹玉白当中黑,它蕴育着一,即太极的形成。 《易经》中有“太极”一词。这里的“太极”也是数的概念。“易有太极”,表《易》的起点是太极。太极在这里可以理解为“一”,是绝对真理的一。“是生两仪”,表一生二,表太极生两仪。两仪表阴阳,或表太阳太阴,也表“易”。“易”字,上面的日表太阳,下面的勿表太阴。两仪之后的变化,众说不一,这里从略。这里我们还可把无极称之为无,把太极称之为有。这个无不等于没有,这个无也是一个有,是有一个“无”。这就构成了“无”中生“有”,即无极生太极。 如此说来,修行学在于合成,合得越密越好,合成个一,合成个零,才算有成,大成。而科学在于分工,分得越精细就越科学。即:科学为多,修学为密。修者则应密多同观。密不异多,多不异密。密即是多,多即是密。此则《心经》之观,《易经》之观,此即:“中道观”。 虚数其实包涵隐态世界和隐态生命,但本文不涉及。 太古时代的人类,早就发现了可以借用简单的数字和符号来描述宇宙。易经、道德经、佛经都有这方面的论述,本文由于内容的限制,无法再谈及。 各位同学、同修、同志们:今天的重阳大会,我认为至少传递两条信息。 其一是进一步认识到九九重阳是一个大的节令,是修行、修炼的重要时间节点,在古代这是写进修炼法典的。春秋时期的《礼记 月令》就是这样一部王室必需遵循的法典。它要求人们自觉地顺应时令,强化修炼意识,强化自身的煅炼。 其二:庆祝天上天下重阳大会的召开,祈祷世界和平,祈祷人类健康。 宇宙之数远远不止于此,与人,与人体生命,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。以上所述仅是笔者关于数的一段节录,一段与修行、修炼有关的“数”的节录,并以此献给大会,错误之处,请多多指正。 谢谢大家。 |